内容营销创业标题写作的3个模板让你无限创作内容

纸媒时代,报社杂志的门槛很高,科班出身,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才能入职。

内容创作要经历选题,领导审批,新闻采编,搞定内容后还要进行二审,确定没问题才可以发布。

记者掌握着话语权。

移动互联网兴起后,内容行业迎来了一次变革。

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当网红,每个人都可以生产内容,每一个人都可以对世界输出自己的思考和自己的价值,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内容创业。

无论是专业的内容生产机构,还是普通个体,只要拥有创作优质内容的能力,就有机会通过创作吸引用户购买,实现内容变现。

内容创业前期高度依赖于平台,各种生产内容,根本上是为了提高账号权重,获得平台算法分配的更多资源更多流量。账号权重就是内容创业的关键,把账号权重做上去就可以通过内容生产来赚到钱。

那么如何提高账号权重?

计算权重的3个关键指标是:互动数据、生产数量、内容质量。

这三个指标最可人为可控的是生产数量,生产内容我认为是可以有套路的,是可以有章法而言的,掌握法则就可以无限生产内容。这个法则是:对比、罗列、设问

(1)对比

人类从基因上习惯攀比和八卦,这是进化带来的结果,对比公式是内容生产者最应该掌握的基础生产手法,因为一有对比,就会产生讨论和互动,比方说:

马云和马化腾谁更厉害?

小米手机和苹果手机哪个更好使用?

雷军和马化腾谁更有钱?

英雄联盟里面蛮王和阿狸谁更强?

女生和男生谁更适合带孩子?

上面的这些标题是不是让你产生了了解的兴趣,这就是对比这个方法的价值,可以简单快速地生成高质量的内容。

首先对比公式从选题上天然具有更强的筛选性,当我问一个30岁的互联网人,马云和马化腾谁更有钱的时候,他大概率对会对这个标题驻足3秒,如果是问一个8岁的小孩,则不会收到任何反馈。

其次,对比公式是一种垂直和限制性生产方式,它能让你在自己所处的内容领域迅速将选题落地执行。

更重要的是,对比公式是万金油公式,可模板化极强,举一个例子,假如你是影视娱乐领域的自媒体,你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来生产内容:

罗列20个男明星,两两相连,对比他们谁更帅,比方说你罗列的前10个明星是吴亦凡、鹿晗、胡歌、彭于晏、姜文、陈冠希、朱一龙、霍建华、陈道明、黄渤。接着你可以这样对比:

吴亦凡和胡歌谁更帅?

吴亦凡和彭于晏谁更帅?

吴亦凡和姜文谁更帅?

胡歌和鹿晗谁更帅?

胡歌和彭于晏谁更帅?

胡歌和姜文谁更帅?

这样对比下去,你会得到至少50篇文章,把领域切换一下,换到数码领域,你可以罗列10个手机来对比,换到餐饮领域,你可以罗列10家餐厅来对比,只要你选择的对比对象有不错的热度,永远可以一直对比下去。

标准的对比生产公式:A 和 B 谁更 X。

万物皆可对比,更重要的是你会怎么去给读者创作有趣有料的对比内容。

(2)罗列公式

罗列就是摆放出来,为什么要摆放出来呢?因为藏在桌子底下大家看不到,摆放出来才能对比。

每一个公式并不是独立分开的,它们既可以分开存在也可以合并存在,因为它们背后的内容价值殊途同归。

你有没有看过这些标题:

中国十大美人

阿里巴巴十八罗汉

2021福布斯top50 30以下年轻企业家

年轻人必读的20本财商书

2020世界十大名校

这些标题是不是有产生让你点击的欲望,让你看下去的欲望,罗列对越想对某一领域有深度了解欲望的人越有效。

一个色欲特别强的人,极大可能对中国十大美人的了解欲望很强。

一个特别想做直播电商带货的人,极大可能对李佳琪、薇娅、罗永浩和辛巴有强烈的研究诉求和欲望。

按照这个结论来看,如果你是某一个领域的内容生产者,比方说你是数码领域的内容生产者,那你可以重复的来生产此类内容:

五大苹果手机必装的APP

十绝美的数码相机拍摄手法

如果你是美食领域的生产者,可以重复的来生产这类内容:

北方人最爱吃的5种面

最好吃的3种巧克力

饺子的18种包法

同样,罗列公式也具备极强的可模板化,标题背后的内容你可以成套成套的按照模板去生产,且还是可以按照对比公式里面的那种组合方式来几百几千几万种不同的内容一直罗列下去。

标准的罗列生产公式:某领域 中 某数量 事物的 某种特性。

这个公式可以根据不同的领域和内容增加或者减少关键要素,短的如中国四大美人、四大名著等等,长的如2021年北电10位最值得表扬的女演员等等。

(3)设问公式

知乎上有一类问题经常上热榜,基本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比如:

为什么会有在游戏《摩尔庄园》里伤害小朋友的人?

6月2日晚大象群连夜进入昆明,目前情况如何?还有办法阻止大象吗?

美媒称特朗普对外宣布自己将于8月前重返总统宝座,该消息意味着什么?

重庆一高层突发火灾,女子从13楼翻窗逃生坠亡,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正确的避难方式是什么?

美国棱镜门之后,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国人鼓吹iphone手机安全性高且值得信赖?

这种问题算是一种开放式问题,各种角度都可以去回答,所以也特别容易孵化高赞内容,而我这里说的设问公式,正巧与这类问题相反。

做内容生产的人,很多时候会遇到本来想到一个很好的选题,结果写着写着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各方面阅历不足以把那个题材的内容写好,那种感受是特别痛苦的。

设问公式正是解决内容跑题和内容素材储备不够这个痛点的万能公式,比如说:

给你1000块钱买耳机,你会买哪一种?

618快要到了,给女朋友买礼物的预算只有500,你会怎么选?

明天就要世界末日了,你如何支配你手里的100万?

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主要想体现什么精神?

上面这些问题,看似是开放问题,但实际上并不开放,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定向的、精准的答案,拿第4条来讲,小时候你是不是经常看到语文书上会这么问你,如果你胡编乱造老师一定给你打0分,非得是说: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里表达他慷慨激烈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你才能得满分。

事实上,设问公式本身就是一种自问自答性质的内容生产方式。

看样子,似乎它不太容易模板化,但每一个公式并不是独立分开的,如果你把设问公式套用去前两个公式上,例如对比公式(给你1000块,买苹果耳机还是买小米耳机),你会发现它立刻也变成了一个无限公式。

设问公式给你的内容带来了额外的活力,同时又让你永远不会超纲。

到这里,3种公式就讲完了,这三个公式看似简单,但是想要真正理解、运用地炉火纯青还需要大量的实践练习。

发表评论